历代手工刺绣精品介绍

2013-03-01来源 : 互联网

手工刺绣在我国由来已久,历代绣娘们靠着**的技艺,每幅作品都精细如画。在历朝历代,手工刺绣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精品。

1、 唐《释迦牟尼说法图》

此幅刺绣作品的构图中心为身着红袈裟,端坐于宝树、宝盖下之狮子座上的释迦牟尼佛。佛的周围聚有菩萨、****以及俗众,在云上有奏乐的天人与骑乘飞鸟的神仙。这应该是表现释迦啊古印度摩伽陀国的灵鹫山上说《法华经》的场景。刺绣的底料采用白色的平织绢布,刺绣的方法除了佛的螺发与台座、诸菩萨的宝饰与衣纹、****持物等的一部分采用呈粒状的“相良绣”以外,其它部分采用“锁绣”技法,以螺旋捻的绣线绣成。随着刺绣部位的不同,相良绣的结球颗粒大小、锁绣用线的粗细或运针方向也随着改变那你,透过这些技法表现出来一般绘画中所不易达到的立体感。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制作者对绣法有深厚的理解及熟练度。此件刺绣精品的制作时期应不会晚于8世纪。目前,这件刺绣作品藏于日本京都劝修寺。

2、 宋《梅竹鹦鹉图》

宋代《梅竹鹦鹉图》绣品原件高27.7厘米,宽38.3厘米,是以宋人写生工笔花鸟画为绣稿。它在橘黄的绢底上,绣绛红色梅枝,劲秀挺拔。枝头梅花呈四种形态——含苞待开。露花初开、满蕊盛开、落瓣将残、梅花傲立在竹叶丛中,梅竹双清。枝头停立一只转*俯窥的才是鹦鹉,斜视着梅竹竞放,更渲染了画面的自然活泼。绣品中运用了双色套针绣、纹绣针法、*针针法、平针、打籽绣等。光彩夺目的宋绣的针法,更体现出**效果。

3、 宋《达摩渡江图轴》

自宋代起,刺绣从单纯的实用品中出现了艺术欣赏品的分化。明代画家董其昌评价宋绣艺术品为“佳者较画更胜”。宋绣艺术品传世很少。这件《达摩渡江图》正是其中的佳品之一。此件作品是画绣结合,用笔绘江水、芦苇等,精到细致;丝线绣制人物,针法以齐平绣为主,亦有斜缠针法,绣面显得淳厚丰满,达摩外衣为黄线绣制,衣纹及内衣用蓝线绣制,色泽搭配和谐。这种画绣结合的风格对后世顾绣有深远影响。作品上方有历代名士欧大仕、程本中等人题跋。虽无款,亦可知为一代名手所制。

4、 元《观音像》

这幅观音像是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之妻管仲姬传世不多的刺绣精品之一。这件作品为发绣、丝绣结合的佳作。作者在绫地上用套针、滚针等技法绣出一手持佛珠、赤足而立的观音像,线条简洁明快。观音端庄秀丽、雍容华贵,体现出作者具有较高的书画休养。在刺绣技法上,针脚转接自如,运针娴熟精巧。观音披肩而飘的黑发是作者的发丝绣成,以示虔诚。

5、 明《顾绣八仙庆寿挂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顾绣八仙庆寿挂屏》12幅,其中有王母乘彩凤图,采用画后再绣,云纹以花青、赭石钩染,绣画结合,以追求原画稿效果。顾绣针法丰富,针法丝理与书画六发画理巧妙融合,既充分表现古人名迹的精神,又使刺绣针法表现出多用擞和针、滚针、网绣等,继承了唐宋以来的针法,根据物象的具体需求,灵活运用,因而绣品细腻**。

6、 清雍正皇后礼服与朝褂

此款为雍正皇后的礼服,故纹饰仍保持清前期风貌,前胸、后背及两肩各绣正龙一,前后襟绣升龙四,底襟绣升龙一,两袖端绣小正龙各一,两肩飞翅上绣小正龙各一,中接袖绣行龙各二,佩领绣行龙二,金色龙纹间隙处用五彩线绣云,下摆出绣八宝海水江崖,云和海水采用二晕色和三晕色两组配色方法,整件朝袍绣工**,纹样工整精致,配色和谐。而清朝雍正皇后的朝褂,样式为对襟,圆领,无袖,开气,褂面绣升龙四条,全真金线盘绣,平水间有海珠、金锭、珊瑚、犀角等八宝及如意云,下摆两侧有江崖浪花,气势非凡。

7、 沈寿绣《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

当沈寿绣成了《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绣像神态端庄,雍容典雅,**了我国刺绣艺术的新领域,把传统刺绣推到了“仿真绣”的新阶段。意大利皇帝和皇后曾亲涵清**,颂扬中国苏州刺绣艺术**,并赠沈寿金表一块。同时将这一幅作品送至意大利万国博览会展出,荣获“世界至大荣誉*****奖”。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